家長網
家長網  /   教育資訊  /  家庭  /  孩子就是不聽話怎么說都不聽怎么辦

孩子就是不聽話怎么說都不聽怎么辦

時間:2023-01-30 09:29類型:家庭閱讀數:1250

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別人家的聽話,怎么說都不聽,家長心里面難免會有些氣憤,有時候就會不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導致孩子越來越跟家長作對,這時家長們就要好好反思下自己了。

孩子就是不聽話怎么說都不聽怎么辦

1、理解孩子叛逆的產生階段可以緩解家長的暴躁情緒。對于新生家庭中的成員來說,初為父母的家長把“寶寶”一把屎,一把尿,一口一口喂養(yǎng),一路攙扶走來,“寶寶”都是那么可愛,那么聽話,家長心里是很欣慰,很有成就感的。由于孩子的“迅速”發(fā)育與成長,越過了家長的認知范疇和理解區(qū)域,孩子一般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三個階段的“叛逆期”。

2、做到“尊重”。在與孩子接觸時,家長切忌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必須做到謙卑,放棄自己執(zhí)著的思想,盡量多找孩子自身“優(yōu)點”、“閃光點”,并多鼓勵,以不同的角度對待孩子,做有限度的遷就,減少孩子對家長的抗拒心理。

3、學會“換位”。畢竟家長也是“青春期”的過來人,面對孩子的需糾正的行為,不妨換位思考,有了“共鳴”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幫孩子找出問題的“癥結”,才能“對癥下藥”。

4、學會“容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小錯是難免的,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點小錯、吃點虧,關鍵要幫助孩子找到錯的地方,錯的原因,警示“下不為例”,并以良好的言行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表現

“青春期”,一般在孩子10-17歲之間,有的孩子可能提前或推遲,細心的家長可以發(fā)現,當孩子伴隨著要求父母的力量,非常依賴,不講道理,嬌氣易哭的表現時,孩子的“青春期”就步入了。

1、需要權利。孩子表現出喜愛集體,想要大人的權利,但又不愿意承擔責任,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覺得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現實生活,從而采取應付、抵制、消極對抗的態(tài)度。

2、需要主見。家長的批評常常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憤怒,孩子不想讓大人感到順心,相反還覺得自己很有主見,其實孩子是未能從全局出發(fā),從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現實,片面地夸大某些不完善之處,有時甚至進行有意無意的反面宣傳。

3、需要主意。常常表現出做事言行不顧后果,我行我素,一旦決定做某件事,不管別人怎樣勸阻也不會改變主意。這時的孩子容易把先進人物說成沽名釣譽的“投機家”或“傻子”,無端懷疑他們的動機,甚至否定他們的先進事跡;對于身邊的好榜樣,則冠以“拍馬屁”的稱謂,給予排斥和嘲笑。

4、需要獨立。孩子不想和父母溝通,對父母的話開始懷疑,越是不讓他做的事,就越要獨立去做,卻往往把對于樂于助人、愛護集體、愛護公物、遵守校規(guī)校紀的青少年則被肆意諷刺、挖苦,造成在集體氛圍里好人好事無人夸,不良傾向有市場,正不壓邪的局面,鬧“獨樹一幟”。

5、需要贊同。孩子的情緒起伏不定,脾氣暴躁,拖延,但又希望能達到家長的理解與贊同。

孩子不聽話,家長教育時要注意這一點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叛逆”的標簽。孩子兩三歲的時候,開始有明確的自我意識,學會表達“我想做什么”,進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識迅猛增強,更強烈的意識到“我是我自己”,“我是獨立的”,“我有自己的想法”。

所謂的“叛逆期”是孩子“自我”迅速發(fā)展的階段,但不能因為孩子自我在發(fā)展,就隨意給孩子貼上“叛逆”的標簽,這種隨意定性對孩子的發(fā)展是不利的。部分孩子會因為被貼上這個標簽,就干脆將“叛逆”進行到底,所做所說都一定要跟父母反著來。

而有的孩子被貼上標簽后,會覺得自己跟其他人是不一樣的,不管做什么都小心翼翼,在乎別人的眼光。

這兩種后果都是父母不想看到的。所以,在父母發(fā)現孩子有點小“叛逆”時,多關注下孩子的行為、想法,調整自己跟孩子的溝通方式。

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叛逆”,無非就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重視,包容,若父母能善解人意,發(fā)現孩子的不同,給予孩子適當溫暖的引導,孩子會快而平穩(wěn)的度過所謂的“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