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名言名句
孟子在我國的地位可謂家喻戶曉,他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至今仍影響著一代代人,成為人們尊老愛幼的典范。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名言名句眾多,至今仍警醒著人們。
孟子的名言名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在贍養(yǎng)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yǎng)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富貴時不能腐化墮落,貧賤時不要改變意志,面對威武之勢而不屈服,這才叫大丈夫!
3、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所以,上天要讓某個人擔負重任,必定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nèi)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4、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但這兩樣東西不可能同時得到,那么就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但這兩樣東西不可能同時得到,那就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
5、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譯文:能愛別人的人,別人也常常愛他;能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常常尊敬他。
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譯文: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處。
7、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譯文:有德才的人便是能保持那種嬰兒般天真純樸之心的人。
8、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xié)力。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譯文: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
10、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使人生存,安逸享樂使人滅亡。
孟子是哪個朝代的人
孟子是戰(zhàn)國時代的人,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孟子的出生之時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左右,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
孟孫氏衰微后,有一支從魯遷居到鄒國,就是孟子的祖先。孟子的弟子雖沒有孔子那么多,但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學說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國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鄉(xiāng)與萬章等人整理《經(jīng)》、《書經(jīng)》,闡發(fā)孔丘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現(xiàn)了學者鄒子等人。
孟子和荀子思想主張的區(qū)別
1.在人性論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區(qū)別。
孟子肯定“性善論”,認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義、禮、智四個“善端”。這四個“善端”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因而從理論上講,人人皆可為堯舜。
但是,僅有這些“善端”是不夠的,必須加以擴充,使之達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人們的“善端”受到破壞,心靈遭到“陷溺”,就會成為小人、惡人。
荀子學說中最突出的是與孟子“性善論”相對立的“性惡論”,他認為人性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為的因素。這就是說,與生俱來的本能是“性”,而后天習得者為“偽”。
荀子指出孟子所說的人性善,實質(zhì)上是“偽”而不是“性”,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而人的善意是后天習得的。這一點較孟子的“良知”“良能”具有更多的唯物主義色彩。
2.由于哲學觀和人性論上的區(qū)別,導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學思想上也存在較大差異,孟子主張“內(nèi)發(fā)”,而荀子更傾向于“外鑠”。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孟子比較強調(diào)“思”,主張深造自得,專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學”。孟子的這種觀點是受其唯心主義思想影響,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視“聞見”,過多強調(diào)理性認識。
在教學過程上,孟子將其視為“存養(yǎng)”“內(nèi)省”“自得”的過程,把它看成是發(fā)揚人天生的善性過程,唯心主義的傾向較重;而荀子把教學過程看成是聞見、知、行三個環(huán)節(jié),更可貴的是強調(diào)學是要落到實踐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義的思想,具有較多的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