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網
家長網  /   歷史名人  /  世界名人  /  雨果的個人簡介

雨果的個人簡介

時間:2023-11-08 14:50閱讀數:930

雨果,法國著名的文學家之一,他的在文學上最擅長的是詩歌、小說、戲劇和散文。雨果的一生寫了大量的詩歌、小說、戲劇和散文,他被稱為“法蘭西文學之王”。

雨果的個人簡介

雨果(1802-1885),全名維克多·雨果,他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者、社會活動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人物,與托爾斯泰齊名。

他出生于法國東部的布爾日市,父親是一位法國軍官,母親是俄羅斯人,他曾就讀于巴黎大學。雨果一生寫過大量文學作品,被譽為“法蘭西最偉大的詩人”和“法蘭西最杰出的作家”。

雨果在詩歌、小說、戲劇和散文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他是法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把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高峰的作家,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之父”。

雨果作品中的人道主義

1.小說的人道主義

雨果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道主義傾向,他作品中的人道主義思想最為突出的內涵是善良與博愛,并堅信人道主義是解決人類社會發(fā)展難題的良藥。

雨果的現實題材小說更著力于沉思時代重大的社會問題,其《悲慘世界》把當時社會面臨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擺在世人面前,起到了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抨擊社會、警醒世人的作用。

2.戲劇的人道主義

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從愛出發(fā),為了普救眾生,甘愿受苦受難。雨果把自我犧牲精神作為他人道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自我犧牲精神的出發(fā)點就是愛。

《歐那尼》是雨果用藝術手法點鐵成金的戲劇。它反映十九世紀初法國的社會和歷史,樹起一面人道主義理想的旗幟,《歐那尼》在藝術手法上完全打破了古典主義的“三一律”:在政治上擁護封建王權,崇尚理性原則,宣揚克制個人情欲。

雨果認為“戲劇應該彌漫著時代氣息”,因此雨果的文學主張就和消極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區(qū)別開來,具有現實主義的因素。

雨果以法國為背景的小說是什么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以18世紀法國為背景的浪漫主義小說。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外表丑陋、內心卻純潔善良、富有正義感的敲鐘人伽西莫多和美麗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少女愛斯美拉達。伽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所養(yǎng),從小就在教堂里長大,他的心里充滿了邪惡。

后來他被法庭判決處以絞刑,在行刑時,愛斯美拉達用自己甜美的歌聲喚醒了伽西莫多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他不忍心去執(zhí)行絞刑,于是用一塊白布將他救出。

在愛斯美拉達被救出后,伽西莫多就愛上了她。由于愛斯美拉達和克洛德有著同樣的目的,即想讓伽西莫多“拋棄”自己,便讓他在“巴黎圣母院”流浪,做一個乞丐。

在流浪期間,愛斯美拉達為了救自己的主人而被當時社會視為異端的主教克洛德所誘奸,并最終遭到克洛德的殺害。

伽西莫多為了保護愛斯美拉達而被抓起來并被判處絞刑,在行刑時他看到了愛斯美拉達的“尸體”后竟然從絞刑架上跳了下來,并最終與愛斯美拉達在一起。

與此同時,克洛德和其他兩個貴族企圖通過一場宮廷政變來奪取政權。他們把伽西莫多和愛斯美拉達囚禁在巴黎圣母院中。

由于這三個人都對愛斯美拉達懷有敵意,克洛德便決定處決她。但最終卡西莫多救下了愛斯美拉達并將她帶到了巴黎圣母院中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