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人生經(jīng)歷
李商隱的一生并不順利,他懷才不遇、仕途坎坷、妻子早逝,對他來說都是重大的打擊,但是他并沒有因此消沉下去,他筆下的詩歌有壯懷激烈也有纏綿悱惻,非常值得誦讀。
李商隱的人生經(jīng)歷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于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稱為三十六體。
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xiāng)滎陽。
李商隱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47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nóng)尉、佐幕府、東川節(jié)度使判官等職。早期,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后李黨的王茂元愛其才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
從此,李商隱便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于各藩鎮(zhèn)幕僚當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終身。晚唐唐詩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窮水盡的下滑趨勢,而李商隱將唐詩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兩人并稱“小李杜”。
李商隱的生平經(jīng)歷對他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李商隱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自祖父起,遷居鄭州滎陽。自稱與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幾代都只做到縣令縣尉、州郡僚佐一類下級官員。所謂“宗緒衰微,簪纓殆歇”、“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這類自述真實地反映了他比較寒微的處境。
李商隱一生經(jīng)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文宗開成二年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時期。16歲著有《才論》、《圣論》,以古文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受天平軍節(jié)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
大和六年,令狐楚調任河東節(jié)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隱隨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時期在兗海觀察使崔戎幕府逗留。開成二年登進士第。這個階段存留的詩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開端。
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會政治的詩篇,如《隋師東》、《有感二首》、《重有感》、《壽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等,指事陳情,激切感人,顯示了青年詩人關懷國家命運的抱負和器識。
另一些作品以比興寄托的手法抒寫作者的凌云壯志和渴求用世的心愿,如《初食筍呈座中》和《無題》“八歲偷照鏡”,筆意宛轉,風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應酬詩和艷體詩。
第二階段,從開成三年到武宗會昌六年,是李商隱踏上仕途和開始卷入黨爭旋渦的中年時期。這一階段坎坷不平的人生歷程,促使詩人的創(chuàng)作向縱深發(fā)展。題材比前期寬廣,包括感時、抒懷、言情、贈答、行旅、田園、詠史、詠物許多方面。
詩中感情更為沉郁,表達愈加婉曲,藝術上達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樓》、《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任弘農(nóng)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另一方面,消極頹廢的思想和綺靡俗艷的詩作也有所發(fā)展,如《鏡檻》、《曲池》、《縣中惱飲席》、《花下醉》。
第三階段,宣宗大中元年以后,是李商隱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會昌年間得勢的李德裕黨紛遭貶逐,詩人受到進一步壓抑。
他在京沒有出路,只好到遠方幕府去安身。大中十二年,罷職回鄭州閑居。大約就在這一年年底病逝。漂泊無定的生涯,使詩人后期的詩風變化更為多樣,詩境也日趨老成。所寫的詩更加發(fā)人深思,令人嘆惋。
李商隱的主要成就
李商隱的詩歌流傳下來的約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觸及時政題材的占了相當比重。李商隱的詠史詩有很高的成就。
它們絕不是“發(fā)思古之幽情”的無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懷的詩篇,而是著眼于借鑒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來指陳政事、譏評時世加以補充發(fā)揮,使詠史成為政治詩的一種特殊形式。
無題詩是李商隱獨具一格的創(chuàng)造。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轉,辭藻精麗,聲調和美且能疏密相間,讀來令人回腸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