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網(wǎng)
家長網(wǎng)  /   興趣特長  /  音樂  /  朝鮮族的特色樂器

朝鮮族的特色樂器

時間:2024-01-19 14:15閱讀數(shù):597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歷史,也有著屬于自己民族的特色特點。在我國,最常使用的民族文化代表就是樂器,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樂器,如哈薩克族的冬不拉、蒙古族的馬頭琴、朝鮮族的長鼓、傣族的兩面鼓等等。

朝鮮族的特色樂器

朝鮮族民間樂器原有40多種,流傳至今的只有伽倻琴、嗩吶、洞簫、長鼓、片鼓、橫笛、短簫、篳篥等十余種。

1.長鼓

打擊樂器,亦稱“扙鼓”。流行于吉林、黑龍江、遼寧的朝鮮族地區(qū)。長約70厘米,鼓身木質(zhì)呈圓筒形,鼓的兩端粗空,鼓面蒙皮,鼓腰細小而中實。以鐵圈為框,系皮條或繩索,可以調(diào)整鼓的音高。

演奏時,右手執(zhí)細竹條敲擊,左手敲擊鼓的另一面。兩手節(jié)奏交錯,技法豐富。在樂隊中,將鼓放在演奏者前面的鼓架上,在歌舞中一般將鼓掛在身前。常用于聲樂和舞蹈的演奏。

2.細篳篥

朝鮮族吹奏樂器。流行于朝鮮族聚居地區(qū)。用細竹管制成,長約25厘米,開有8個按音孔(前7后1),哨長4厘米,雙簧。用于獨奏和民間歌舞的伴奏。它的裝飾性顫音很具有朝鮮族音樂的特色。

3.伽倻琴

為朝鮮族傳統(tǒng)弦樂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濃的彈拔樂器。它的形狀近似于漢族民樂器古箏。伽倻琴由共鳴箱、琴弦、琴碼三部分組成。共鳴箱長150厘米,寬25厘米、中間厚5厘米。質(zhì)料分別用梧桐樹板和樺木板制作。琴線用蠶絲制作。

共13根弦,琴弦的兩頭各固定在琴頭和琴尾,在琴頭有弦枕。13根琴弦用碼子支柱,琴頭可以左右移動,調(diào)節(jié)音階。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達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間樂器。因此,伽倻琴彈唱是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

4.短蕭

朝鮮族吹奏樂器。朝鮮語稱“單掃”。流行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形制如漢族洞簫,短細,長約35厘米,傳統(tǒng)短蕭,上端開一吹孔,管身開五個按音孔,可吹奏五聲音階的曲調(diào)。解放后改革的短蕭,開七個按音孔,有的加鍵,并在吹孔與按音孔間加鑲銅插口,可演奏七聲音階的樂曲。音色柔和高亮。

朝鮮族的彈撥樂器是什么

朝鮮族的彈撥樂器是朝鮮箏。

朝鮮箏:即伽倻琴,朝鮮族彈撥樂器,從新羅時代流傳,已有1500多年歷史,相傳是伽倻國嘉悉王仿照中國漢箏制成。

形制與箏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現(xiàn)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階排列有七聲及五聲兩種,所用右彈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箏基本一致,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特點和豐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既可以獨奏、重奏、合奏,還可以彈唱。

牙琴是朝鮮族民族樂器嗎

牙箏,是朝鮮民族根據(jù)中國傳入的軋箏,創(chuàng)制而成的朝鮮族拉弦樂器。歷史較為悠久,形制與箏近似,音色圓潤寬厚,可用于合奏或為戲曲伴奏。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

牙箏早期只用于“唐部樂”,到了公元15世紀中葉的李王朝文宗時,也同時用于“鄉(xiāng)部樂”中。此后,牙箏在朝鮮民間廣為流傳,是深受人們歡迎和喜愛的一種拉弦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