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別人東西是什么心理
-
很多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最怕的就是孩子養(yǎng)成小偷小摸的習慣,對孩子打罵也不管用,面對孩子的屢教不改,家長就想了解下孩子拿別人東西存在哪些心理特征?
孩子拿別人東西是什么心理
1、吸引家長的關注。如果孩子說謊或亂拿別人東西后根本不介意被家長發(fā)現。那么很可能說明他行為的目的就是吸引家長或周圍人的關注。這可能與孩子被忽略、感到孤獨有關。
2、攀比與嫉妒心理。存在一定的攀比甚至嫉妒心理在孩子個性化發(fā)展過程中是很正常的。家長要接納孩子的感受和心理需要,除了告訴他這種行為不可接受外,還要和他一起尋找滿足自己和實現目標更好的辦法。
3、抱有僥幸心理。有的孩子在大人的教育下,明明知道偷別人的東西是不好的行為但仍還這么做,這樣的孩子心里總會抱有一絲絲的不會被別人發(fā)覺的僥幸心理。
4、單純地害怕失去。有些時候我們會發(fā)現,孩子們在其他人給予她們東西之后,如果她們對這個東西愛不釋手,那么他們就會把它藏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其實這就是因為孩子害怕失去這個東西,所以有些孩子,會做出將朋友借給自己的東西藏起來的行為。
-
當孩子出現這樣不良行為的時候,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是打罵孩子。要知道打罵孩子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可能讓孩子學會了武力解決問題,養(yǎng)成自卑的性格,給孩子的內心造成極大的傷害。那么,孩子拿別人東西,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呢?
孩子拿別人的東西是什么心理
1、家庭原因。父母或者孩子的長輩從小就沒有給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就好比父母都是比較喜歡拿別人東西,或者是愛占小便宜的人,身邊的孩子就會模仿。另外孩子身邊的小朋友,關系比較好的那種,如果有愛拿別人東西的習慣,甚至是在父母的教唆之下,也會慢慢的沾染上隨便拿別人東西的壞習慣。
2、孩子物權意識模糊。6歲以下的孩子物權意識是很模糊的,所以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隨便翻、隨便拿,因為邊界感不清楚,所以不經過別人的允許就會拿別人的東西。雖然這種行為在大人看來就是偷,但是孩子還不清楚偷和拿的區(qū)別。
3、家長沒有滿足孩子的合理的物質需求。對于6歲以上的孩子,我們就需要看他的零花錢是不是不夠,或者是物質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了,有些家庭覺得孩子不能太慣著,所以對于孩子提出的一些物質要求沒有達到,小孩又非常喜歡,家里不給買就去拿別人的。
4、求關注。很多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時間在家里陪孩子,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就用“偷拿別人東西”這種方式來讓父母把目光集中在自己的身上,而此時的父母一般都會很重視這件事,父母的關注度越高,孩子越滿意,覺得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下次還會用同樣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
在生活中,有很多小孩子都會存在著拿別人東西的行為,并且使用過后還不肯還給對方,甚至還偷偷把它帶回家。對于這種情況,家長不要著急給孩子貼上一些不良標簽,而是應該先分析出孩子的心理,然后再做出引導。
小孩子愛拿別人的東西是什么心理
1、僥幸心理。有些小朋友明明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他們?yōu)槭裁催€要這樣做呢?那就是僥幸心理。比方說,有個人家里放著許多積木,小朋友順手拿了一塊,心想這么多積木應該不會發(fā)現。那么有了第一次的“得利”之后,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能改掉這種陋習的只有知識與道德。
2、好奇心理。孩子到了一個新的環(huán)境,充滿了極大的好奇心,所有的東西都想去摸一摸,碰一碰,特別是柜子里、抽屜里,樣樣都具有著強大的神秘感,吸引著孩子的眼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小手小腳不由自主的跟著心走。媽媽的呵斥、命令統(tǒng)統(tǒng)起不了作用。
3、自控心理較差。孩子的自制力很弱,雖然父母平時也會告誡孩子說別人的東西不可以隨便去翻、去拿,雖然孩子知道這樣是不對的,可自己喜歡的東西在自己面前便無法控制自己去拿,孩子也不懂說拿了之后會有什么樣的后果。
4、模仿心理。模式化的東西是最無生命力的。當孩子的身邊有同伴進行這種偷竊這種行為的時候,孩子也會跟風,進行模仿。在他們的認知里并不知道這種行為到來的后果,更多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進行模仿和嘗試。
-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所接觸的人和環(huán)境也越來越多,而小孩子也擅長模仿,沒有一定的是非觀,所以很容易沾染上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比如偷拿別人東西,對于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積極引導,給孩子樹立正確的物權意識。
孩子喜歡拿別人東西是什么原因
1、沒有所有權的概念。小孩子的大腦認知里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不存在你的和我的之分,因此當孩子看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第一反應就是會認為是自己的,做出的表現也是占為己有的行為。
當然孩子自然也沒有“所有權的概念”,他們在玩別人的玩具時像在玩兒自己的一樣,自然拿了別人的東西也不會感到任何愧疚和不安。
2、家長沒有滿足孩子的合理的物質需求。對于6歲以上的孩子,我們就需要看他的零花錢是不是不夠,或者是物質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了,有些家庭覺得孩子不能太慣著,所以對于孩子提出的一些物質要求沒有達到,小孩又非常喜歡,家里不給買就去拿別人的。
3、攀比心。當然了,孩子有攀比心其實也是非常正常的,覺得別人的東西比自己好看、精致,所以也想要擁有。但是,如果攀比心過度,會使孩子迷失自己,剛開始可能只是想拿對方的東西來看,可能會慢慢變成想用盡一切手段去擁有。
-
伴隨孩子年齡的增長,有了逆反心理純屬正常,這個時候,偷東西等不良行為便有了可乘之機,身為父母,在孩子的關鍵時期進行指導顯得尤為重要。如果父母對孩子偷東西這件事置之不理,只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家長應嚴格管教,樹立孩子的是非觀。
八歲孩子偷東西是什么心理
一、沒有幫孩子形成物權意識。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忽然不愿意分享,對自己的東西會有界限感,比如說我喜歡的玩具我不能讓別人碰。如果媽媽總是擅自把孩子的玩具送給別人,強迫孩子分享的話,這就會讓孩子的物權意識沒有及時的生成,這會導致孩子覺得我喜歡的東西別人想要就拿,那別人喜歡的東西我想要我也要拿。
所以他去偷拿同學的東西的時候,他內心里面并不覺得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他只是覺得我喜歡,我需要我就要拿。所以建議家長不要輕易地把孩子的東西去分享給別人,孩子愿不愿意分享,家長需要去鼓勵和引導,不要強迫。
二、孩子的匱乏感。有些家長對孩子管教非常的嚴格,比如說孩子小的時候從來不給孩子吃零食,即使帶孩子去野炊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都在吃零食,但是家長卻嚴格的管著自己的孩子不給吃。這會導致孩子內心存在著非常強的匱乏感,他心里面很想要,但是父母又不給的時候,在這種強烈的驅動之下,可能就會把手伸向他看得到的東西。
在寄宿制的學校里面,同一個宿舍很多孩子的東西都是隨便放的,比如說吃的零食,可能就隨手擺在書桌上面。如果這個孩子小時候父母從來不給自己吃零食,而自己又非常想吃的時候,在宿舍里面看到桌面上的零食,而宿舍又沒有其他人的時候,他就會鬼使神差地拿來吃。
-
喜歡毫無節(jié)制“買買買”的孩子,大多不明白“花錢”的這種概念。他們以為購物只是父母口頭上的一句應允,根本不明白錢的來之不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教會孩子明白錢的概念,教會孩子認錢,了解家長們賺錢的不容易,這樣才能讓孩子合理的消費。
孩子愛買東西是什么心理
1、孩子一種占有欲的心理。曾經用猴子做過一次實驗:他們讓一只小猴子,在電腦屏幕上看到一個形狀時,如果按下一個杠桿,就會得到果汁獎勵。
這只小猴子每次得到獎勵后,大腦都會特別興奮,這樣重復多次后,小猴子在大腦里形成了形狀和獎賞之間的聯系,再到后來,小猴子屢次去按那個杠桿時,果汁不再出現,或者很晚才出現時,小猴子就表現得特別焦躁,憤怒或者郁悶。
而孩子,其實也在要東西、哭鬧、父母妥協(xié)、孩子占有、開心這個過程中得到快樂,久而久之,他在這個過程中會越演越烈,一旦得不到就會非常憤怒。
2、孩子求關注的心理。除了這個占有欲的心理原因,另外一種原因也可能是,孩子需要你的關注,需要你的陪伴。一位心理學者說:“如果把孩子擁有的玩具減少一半,把我們陪伴他們的時間增加一倍,我們的孩子會更幸福!”
-
在孩子上學之后,家長在幫助收拾書包的時候,可能會在書包里發(fā)現一些不屬于孩子的東西,例如橡皮、鉛筆等。有一些父母就會認為這只是一件小事,沒有必要教育孩子,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一件小事就反映了一個人的人品,甚至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
孩子愛拿別人的東西是什么原因
1、家庭原因。父母或者孩子的長輩從小就沒有給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就好比父母都是比較喜歡拿別人東西,或者是愛占小便宜的人,身邊的孩子就會模仿。另外孩子身邊的小朋友,關系比較好的那種,如果有愛拿別人東西的習慣,甚至是在他們的教唆之下,也會慢慢的沾染上隨便拿別人東西的壞習慣。
2、沒有所有權的概念。小孩子的大腦認知里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不存在你的和我的之分,因此當孩子看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第一反應就是會認為是自己的,做出的表現也是占為己有的行為。當然孩子自然也沒有“所有權的概念”,他們在玩別人的玩具時像在玩兒自己的一樣,自然拿了別人的東西也不會感到任何愧疚和不安。
3、報有僥幸心理。有的孩子在大人的教育下,明明知道偷別人的東西是不好的行為但仍還這么做,這樣的孩子心里總會抱有一絲絲的不會被別人發(fā)覺的僥幸心理。例如,在和小伙伴一起玩積木的時候,孩子非常喜歡,自然就會認為偷拿幾塊,別人也不會發(fā)現,索性就拿幾塊回家。
4、家長對孩子過于苛刻。小孩子看見喜歡的東西就總想得到,家長在物質范圍能夠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盡量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比如一個可愛的布娃娃,一個玩具機車,一個奶油蛋糕,這些在合理范圍內的訴求家長應該滿足,而不是一昧地去苛刻要求孩子、要求孩子節(jié)儉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