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不爛之舌出自哪個典故
三寸不爛之舌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個詞語,常用來指某人能說會道,善于辭令的口才,是一個褒義詞。三寸不爛之舌出自古代的一個典故《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原句是“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三寸不爛之舌出自哪個典故
三寸不爛之舌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戰(zhàn)國時期,秦軍了部隊把趙國都城邯鄲層層包圍了起來,當(dāng)時的形勢對趙國來說顯得十分不利。趙國公子平原君趙勝帶著他的二十位門客急匆匆地趕到了楚國,希望楚國能夠出兵援助趙國度過這個難關(guān)。
起初楚國并不同意出兵,后來平原君有一位門客毛遂自薦去勸諫楚王。由于毛遂對局勢的分析非常透徹,又能說會道,他把出兵援趙對楚國的利與弊解說得頭頭是道,最后終于說動了楚王,雙方正式簽訂了結(jié)盟誓約。
這樣的結(jié)果讓平原君異常高興,他對平日里默默無聞的毛遂稱贊有加。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記載平原君所說的話:“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p>
三寸不爛之舌后面一句是什么
強于百萬雄師。
原句: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師。
意思:這是夸張地形容一個人的口才好。意思是一個人辯論的力量,可以比寶物九鼎還要有分量。僅三寸長的舌頭,可以勝過百萬雄兵。
出處:出自于《毛遂自薦》的一部分。
原文: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于趙,曰:“勝不敢復(fù)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shù),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勝不敢復(fù)相士?!彼煲詾樯峡汀?/p>
翻譯:平原君簽訂“合縱”盟約之后歸來,回到趙國,說:“趙勝(我)不敢再鑒選人才了。趙勝(我)鑒選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為沒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卻在毛先生這里失去了。
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呂。毛先生用三寸長的舌頭,強似上百萬的軍隊。趙勝(我)不敢再鑒選人才了?!庇谑前衙熳鳛樯系荣e客對待。
三寸不爛之舌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三寸不爛之舌是褒義詞。
三寸是形容舌的長度,雖不長,卻也舌燦蓮花,能說會道,說出來的話很有道理。令人佩服。
不爛即是好,詞句稱贊它是好的舌頭。
全句指的是口才好,能言善辯,這詞句是贊美之詞,是稱頌人智商高,既然是這樣,就理所當(dāng)然是褒義詞。